【對媒體的五點雜想】別把核心價值玩掉了!
***
一、 只有大眾資訊,沒有大眾媒體。
想想,在所謂「兩大報」的時代,人們是如何閱讀的?兩落、三落的報紙,人們從頭版、要聞版、社會版、國際版,到市政版、生活版、副版一路看下來。是的,我漏掉體育版和娛樂版,因為這兩個版我不太看。
縱使你不看其中一兩個版,你獲取的資訊也是相當全面的。在那樣的時代裡,媒體就是大眾媒體,因為人們想透過媒體獲取大眾資訊,以便得以「安心地掌握世界的樣貌」。如今,人們並不想從媒體獲取大眾資訊了,因此,媒體已不再是大眾媒體。
二、 只有主流資訊,沒有主流媒體。
大眾資訊在市場管道上(電視的、網路的、紙媒的、廣播的),四處流竄;熱門的大眾資訊會出現在所有的傳播管道,成為主流資訊。但主流資訊卻是最沒價值的資訊,因為人人都有;閱聽者甚至無從回答,他是從哪個個別媒體獲取主流資訊。
如今,沒有媒體可以主導、形塑主流資訊,因此,也就沒有所謂的主流媒體。
三、 沒有大眾資訊,只有私資訊。
其實,大眾資訊,只是在市場管道上四處流竄的「客觀」資訊,但真正被閱聽者截獲的,卻只是其中特定的一小部分。這一小部分的資訊,主要透過「好友」分享而得,所以其實是一種「主觀」的私資訊。
那些沒有出現在私資訊的大眾資訊,閱聽者就當作沒有這回事了,日子如常照過。
四、 沒有社會,只有社群。
大眾資訊透過平台、透過「好友圈」,被分化成許許多多的私資訊,使得新聞報導,作為社會整體的凝聚力不若以往;也就是說,個人以往透過對公共事務的共同關注,所形成的國家社會意識,已大大削弱。
新聞閱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,其實反映的正是一種社會心理。尋求個體化的社群認同,已遠遠強過國家社會的認同。
五、 不要想大,只能努力做小。
資訊需求分化,讓大媒體經營壓力日益沉重。大成本、大營收的模式,彷彿已是不合時宜的大恐龍。對當前的媒體而言,思考「如何做小」,可能比思考「如何做大」更重要。
新創的媒體,該想的是,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品牌價值,而不是迷戀追逐「點閱率」。老媒體,要小心的是,不要急病亂投醫,把核心品牌價值玩掉了!
****
(照片:網路截圖)